[簡史]
1987 UK公佈BS6833當作CT2的標準,其中大部分以BT的早期研究為基礎。
1988 ETSI剛成立,其下STC/RES成立RES03子委員接管DECT專案。
1991 ETSI公佈第一份DECT標準。
1992 ETSI公佈第一套DECT完整標準,當時並無互連需求。
1993 GAP概念誕生,確保公共、居家與商業區的互連性。以及其他網路互連性,如GSM, ISDN與RLL。
1994 GAP完成。
1995 TIA採用DECT技術來制定PWT與PWT/E。
1996 ETSI公佈GAP第一版,DECT標準第二版本。
說明:包含緊急呼救、定義WRS以及PP to PP call。
1996 在歐洲,一個FT可接單外線或雙外線,可以同時支援6隻PP的規格已經非常普遍。
1997 GAP相容DECT系統問世。
1998 台灣電信總局開放低功率行動電話,其中DECT頻帶為1880 ~ 1895MHz。
1999 DECT成為IMT-2000 FT的3G候選技術。
2001 台灣電子檢驗中心完成DECT完整符合性測試實驗室的建置,並取得CNLA認證。
2004 FCC同意在原先PWT的1920 ~ 1930MHz頻段使用DECT技術。
2005 DECT Forum將USDECT稱為DECT 6.0。
2006 Skype over DECT的PP/FP via PC電話大量問世,帶來新的市場需求量。--> 還需要電腦
2007 Skype over DECT的PP/FP (without PC)終於問世,帶來更簡潔的DECT方案。 --> 已經不需要電腦.
[DECT名稱演進]
最初DECT:= Digital European Cordless Telephone --> 狹隘的定義
第一次改變DECT:= Digital European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--> 因為增加了非語音的應
1996第二次改變DECT:=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--> 為了非歐洲國家的採用
[縮寫]
BS: British Standard
BT: British Telecom
CT: Cordless Telephone
DECT: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
ETSI: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
GAP: Generic Access Profile
FT: Frequency Time
PICS: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Conformance Statement
PWT: Personal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
PWT-E: PWT-Enhanced
RES: Radio Equipment and System
STC: Sub Technical Committee
WRS: Wireless Relay Station
080130r4版本